搜索
搜索

武汉市节能监察中心

武汉节能监察网
/
/
/
中型煤制合成氨-—尿素厂生产技术现状、水污染治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能源技术

资讯分类

节能简讯

标题:

中型煤制合成氨-—尿素厂生产技术现状、水污染治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 分类:工业节能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3-11-03 09:33

中型煤制合成氨-—尿素厂生产技术现状、水污染治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本文为“九、五”攻关项目“煤造气中型合成氨—尿素厂节水减污、清洁生产技术优化集成示范线”调查部分的摘要。

  通过调查对我国中型煤制氨—尿素厂合成氨和尿素生产技术现状;典型的生产工艺及产生的主要废水污染源;水污染及治理现状;存在问题及产生原因等作一简单的介绍。

  一 前言

  在中国的氮肥行业中,中氮肥历史最长,不仅是氮肥工业的发源地,而且也可以说是我国重化工的摇篮。目前我国中氮肥厂有54家,其原料结构包括了煤(焦)、油、气(天然气、油田气等),其中以煤(焦)为原料的厂家34家;以油为原料的厂家15家;以气为原料的厂家11家,(其中以兼有油、煤的厂家为6家)。1998年合成氨产量为603.5275万吨,占全国合成氨总厂量3188.5634万吨的19%

  54家中氮厂中有尿素厂38家(占总厂数的70%),1998年尿素产量为566.2548万吨,占全国尿素总厂量2568.8853万吨的22%。

  综观我国中氮行业的现状,煤(焦)制氨仍占主要地位(占总厂数的63%),而且从我国的能源结构,储量,供应和消耗情况来看,油制氨将逐步为煤制氨所取代。从氮肥产品结构看,由于原来生产碳铵的中氮肥厂转产尿素,使尿素产品成为主要产品,因而煤制氨-尿素厂在中氮行业中占主要地位,为此,研究中型煤制氨-尿素厂的节水、减污、清洁生产技术是非常必要的。

  二. 中型煤造气合成氨生产技术现状

  (一) 概况

  正如前述,我国以煤炭为原料的中型合成氨厂有34家,其工艺流程基本相同。大致可分为:原料气的制备;原料气的净化;气体压缩和氨合成四大部分,只是在使用的具体技术上有不同的差异,现简述如下:

  1.原料气的制备

  目前我国煤焦制氨采用的气化技术主要有下面两种。

  (1)固定床间歇气化。目前我国34家中型煤焦制氨厂均采用该技术,典型的炉型为UGI炉。其直径一般为2.74米、3米和3.6米,由于产量不同而台数各异。

  (2)水煤浆加压气化。该法为引进德士古气化技术,首家使用该技术的是山东鲁南化肥厂第二氮肥厂,93年联动试车,94年3月通过国家的审核。

  其它还有解放军化肥厂二期工程鲁奇法褐煤加压气化技术,该技术为国家科委重点科研项目。1974年投产,但该法仍存在一些问题,而且污染较为严重,目前准备与捷克合作对鲁奇炉褐煤气化、净化及污染治理进行合作。

  2. 原料气的净化

  在制得的原料气中,除有用成分氢和氮外,还有不同数量的H2S、有机硫化物、CO2、CO等。为此必须将原料气进行净化。现将我国煤焦制氨厂的各种净化工艺统计分述如下:

  (1)硫化物的脱除

  据统计34家厂中采用的脱硫技术如表2-1所示

  表2-1 脱硫技术及使用厂家数

  脱硫技术名称使用厂数比例 %

  ADA2961.8

  栲胶617.6

  GV(改良砷碱法)12.9

  MSQ38.8

  PDS26.0

  活性碳12.9

  合计34100

  从表2-1可见,各厂使用的脱硫技术绝大部分都不是以NH3作为碱源,这就大大地降低了由于脱硫所引起的NH3-N的污染。

  (2)CO2的脱除

  原料气中CO2的脱除方法有:物理吸收法;化学吸收法;物理-化学吸收法等。

  据所收集的29个厂的数据统计,这些厂所使用的脱碳技术如表2-2所示

  表2-2 脱碳技术及使用厂数

  脱碳技术名称使用厂数比例 %

  加压水洗法1241.4

  苯菲尔法310.3

  氨基乙酸法413.8

  热钾碱法517.3

  丙烯碳酸酯法26.9

  二乙醇胺法26.9

  环丁砜法13.4

  合计29100

  从表2-2中可见,加压水洗脱碳占主要优势,其压力在1.77~2.94MPa之间。

  (3)CO的脱除

  脱除CO的技术主要有铜洗、甲烷化和液氮洗等技术。据统计34家厂采用的脱CO技术如表2-3所示。

  表2-3 脱CO技术及使用厂数

  脱CO技术名称使用厂数比例 %

  铜洗2985.3

  液氮洗12.9

  甲烷化411.8

  合计34100

  从表2-3可见,有85.3%的厂使用铜洗流程,由于铜洗流程(采用醋酸铜氨液吸收)有大量稀氨水排放,这成为合成氨厂氨氮的主要排放源。

  (4)CO变换

  CO变换技术有常压变换、中温变换、低温变换和中变串低变等到技术。

  3.气体的压缩

  原料气的净化和氨的合成都必须在加压和高温中进行。必须使用如原料气压缩机、循环压缩机和氨压缩机等进行压缩。压缩机的类型很多,但在合成氨生产过程中一般常用的都是往复式压缩机。如氢氮压缩机大多采用H22和3D22等系列。

  4.氨合成

  氨合成从压力来分有高压法、中压法和低压法三种,我国目前煤焦制氨的34家合成氨厂均采用中压法,其合成压力除大化化肥厂为26MPa外,其它均为31.4MPa。

  合成塔的直径一般为Ф800~Ф1000mm,但大多为Ф1000mm。只有大化化肥厂采用德国Krnp公司Ф1300mm的合成塔。至于合成塔的台数主要根据各厂的实际情况来定。

  (二)典型工艺流程及概述

  1.以煤焦为原料的固定床制气合成氨工艺流程及概述(略)

  2. 以煤为原料德士古炉制气(水煤浆加压气化)合成氨工艺流程及概述(略)

  (三)我国合成氨生产技术主要的废水污染源

  原料气的制备、原料气的净化、气体压缩和氨合成四大部分构成了合成氨生产主要的技术。

  1.原料气制备技术所产生的水污染

  合成氨原料气的制备对煤(焦)而言,是以煤或焦与气化剂(如空气、蒸汽、氧气等)进行一系列非均相化学反应,生成以CO、H2、CO2和CH4等为基本组分的各种煤气。然而煤中除含有C外,还含有S、O、N等元素,为此煤气中还含有H2S、HCN以及未反应的煤屑。由于从造气炉出来的煤气除含有上述的气体和杂质外,气体温度也较高,所以必须经过降温、洗涤才能进入下一个工序。这是任何一种制气方法都不能避免。而洗涤剂和降温介质一般为水。故此就产生了一股温度高、色度深、含有大量煤屑及氰化物的污水。由于这些化合物中氰化物的浓度高,并有剧毒故一般称这股废水为造气含氰废水。

  不同的制气工艺,产生不同的造气含氰废水。现将我国目前煤制气中氮厂所采用的UGI炉固定床间歇气化、德士古水煤浆气化(鲁南)和鲁奇Lurgi褐煤加压气化(解放军化肥厂)有关排水量和污染物的组成列于表2-4。

  表2-4 煤制气不同工艺造气废水排放量和组成

  制气

  工艺排水量

  (t/tNH3)水温

  (℃)pHS.S

  (mg/l)CN-

  (mg/l)phen.

  (mg/l)S=

  (mg/l)NH3-N

  (mg/l)CODcr

  (mg/l)

  UGI30—7050—607—850—50010—300.01—0.050.1—3040—47020—360

  Texaco0.8608.915030200900

  Lurgi5507—925250—30030700600

  从表2-4可见:

  UGI炉常压固定床间歇气化由于炉温低(700—800℃)、气化强度低,单炉生产能力相应也低,因而吨氨能耗高、废水排放量大,分别为Texaco和Lurgi法的38—88倍和5—14倍,而且污染物排放的绝对量最大,对水环境污染严重。

  我国目前煤制气氨厂中除鲁南、解化二期工程分别采用Texaco和Lurgi法外,全部采用UGI炉常压固定床气化法。目前中氮肥厂的发展方针是节能、增产改造。为此采用UGI法比较合适,其依托条件较多,投资少。因而无论是在中氮合成氨改造的“818”(8万吨/年合成氨、18万吨/年尿素)方案,还是在部分新建的“1830”(18万吨/年合成氨、30万吨/年尿素)方案中均采用此法。

  常压固定床间歇气化是我国煤制氨的特有技术,为此造气含氰废水也就成了我国煤制氨行业的特有污染。

  2. 原料气的净化技术所产生的水污染

  合成氨原料气的净化主要包括硫化物的脱除;CO2的脱除;CO的脱除和CO的变换。

  硫化物的脱除从表2-1中可见:在目前常用的方法中绝大多数不以氨作为碱源,故排除了氨氮对水环境的污染。

  CO的脱除污染严重的是铜洗流程。

  铜洗液再生产生了含有NH3、CO和CO2的铜洗再生气。铜洗再生气经水洗涤产生铜洗稀氨水,其浓度视所采用的洗涤技术不同而不同。一般在1—3%左右。中氮肥厂每小时约产生10吨废水。这股废水除含有氨外,还含有CO2,所以采用一般的提浓方法都由于容易生成碳铵引起管道堵塞而无法处理。为此要么采用铜洗再生氨直接放空;要么就是铜洗稀氨水排放。这不但浪费了宝贵的资源,也引起了大气或水环境的严重污染。

  然而我们从表2-3可见:目前34家煤制氨厂脱CO技术有85%的厂采用铜洗流程。

  综上所述,我国煤制氨的中氮肥厂,目前所采用的生产技术其主要的水污染源为煤造气含氰废水和铜洗稀氨水。

  三. 中型尿素生产技术现状

  (一)概述

  制造尿素的方法有50余种,但实现工业化的只有氰氨化钙(石灰氮)法和氨与CO2直接合成法两种。

  合成氨生产为氨与CO2直接合成尿素技术提供了氨和CO2,因原料获得方便,产品浓度高,现在广泛采用此法生产尿素。我国尿素生产主要采用水溶液全循环法。

  水溶液全循环法是将未反应的氨和CO2用水吸收生成甲胺或碳酸铵水溶液循环返回系统。我国在煤焦制氨-尿素厂26家中有22家均采用水溶液全循环法。采用Ф1400mm的尿素合成塔,Ф9000—16000mm的自然通风造粒塔。

  80年代末,北京化工实验厂、洛阳氮肥厂、宣化化肥厂和原平化肥厂引进了意大利氨汽提技术,规模为13.2万t尿素/a,并配有尿素解析、废液深度水解装置,使我国中型合成氨厂、尿素生产技术和环保治理技术达到了较先进的水平。

  三明化工厂第二尿素车间采用CO2汽提法尿素生产工艺。

  (二)典型工艺流程及概述

  1 水溶液全循环法尿素工艺流程及概述(略)

  2 氨汽提法尿素工艺流程及概述(略)

  3 CO2汽提法尿素工艺流程及概述(略)

  (三)我国尿素生产技术主要的废水污染源

  氨和二氧化碳生产尿素的方法,由于原料易得,产品纯度高,所以目前在世界各国均采用此法生产尿素。

  工业上由NH3与CO2直接合成尿素分下列四个步骤进行:

  (1)NH3与CO2的原料供应及净化

  (2)NH3与CO2合成尿素

  (3)尿素熔融液与未反应成尿素物质的分离和回收。

  (4)尿素溶液的加工。

  一般说来,上述四个步骤中,第一步和第二步除工艺条件稍有差别外,在设备构造和操作原则上几乎差不多。第四步尿素溶液加工,实际上是尿素溶液浓缩结晶,造粒生产尿素颗粒成品或液态尿素的过程。造粒塔排放的粉尘和NH3会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但对水环境不会有很大的影响。第三个步骤差异较大,在合成尿素工艺流程分类时,是按第三步来分,大致分为不循环法;部分循环法;半循环法和全循环法。即将NH3与CO2在尿素合成系统中循环使用。气提法是全循环法的发展。在简化流程,热能回收,延长运转周期和减少费用等方面较水溶液全循环法优越。目前我国中氮尿素厂,尿素生产方法以水溶液全循环法为主,并引进了氨气提和CO2气提法。

  这三种方法的产污系数见表3-1。

  表3-1 不同尿素生产工艺废水和污染物的产污系数

  生产工艺

  污染物CO2气提法*1水溶液全循环法氨气提法*2

  QH2O(t/tUr)0.882.780.72

  NH3-N(kg/tUr)7.825.2624.7

  Ur(kg/tUr)12.681.962.60

  CODcr(kg/tUr)0.171.630.07

  *1 包括大型尿素厂 *2 按北京化工实验厂数据计算

  在尿素生产过程中,生成一克分子的尿素就要副产一克分子的水,也就是说生产一吨尿素就会产300公斤的水,其废水的主要污染源为尿素解吸液,其它为地面冲洗水,废水中NH3-N和Ur的来源,除尿素解吸液外,还来自高压液氨泵等设备和装置的跑、冒、滴、漏。据从水溶液全循环法的11万吨/a尿素厂物料衡算,其泄漏损失为28.93kg/tUr。

  从表3-1可见:从废水的排放,气提法优于水溶液全循环法,为此目前新建的“1830”工程,尿素生产工艺均采用氨气提法,但我国26家煤制氨-尿素厂中有22家采用水溶液全循环法。

  综上所述,我国中型煤制氨-尿素厂,目前所采用的生产技术,其主要水污染源为以尿素解吸液为主含NH3-N和Ur的废水,其主要污染物为NH3-N和Ur。

  四.煤制氨-尿素厂水污染及治理现状

  (一)水污染现状

  据近年来调查,有关中型氮肥厂和煤制氨-尿素厂废水排放情况如表4-1,4-2,4-3。

  表4-1 中型氮肥厂给排水情况

  年 份氨产量(万吨/年)吨氨用水量(吨)吨氨排水量(吨)循环率 (%)万元产值新鲜水用量(吨/万元)

  1985年367.5761.01217.9467.094543.67

  1990年464.5616.09154.2476.65

关键词:

友情链接

武汉市节能监察中心

中心成立于1982年12月,原名武汉市节能监测中心, 2005年10月中心由武汉市经委划归武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2012年5月经市编办批准更名为武汉市节能监察中心,为公益一类正处级事业单位。内设:办公室、节能监察科、法制监督科、综合培训科。

组织机构

主管:武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主办:武汉市节能监察中心

鄂ICP备13014031号-2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武汉二分

武汉节能监察网
武汉节能监察网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单位地址:武汉市江岸区青岛路鄱阳街43号    电话:027-82757715     传真:027-82797739      页面版权所有 © 武汉市节能监察中心

公司地址:武汉市江岸区青岛路鄱阳街43号

电话:027-82757715     传真:027-82797739

页面版权所有 © 武汉市节能监察中心